RSS订阅 | 匿名投稿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公司新闻 > 正文

【涨知识】如何写活新闻

作者:habao 来源: 日期:2017/8/30 20:49:51 人气: 标签:公司新闻动态怎么写

  鲁迅先生说:“文章应该怎样做,我说不出来。” 新闻作品也是文章。水无常形,文无定法。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,也同样没有一篇相同的新闻。新闻怎么写,才能把新闻写得活一些、有吸引力一些? 有以下的一些方法:

  现在记者很多,似乎人人都可以做记者。但如何做一个好记者,却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。有的人做记者一辈子都平庸,有的人做记者三五年就颇有名气了,差距是显而易见的。

  做记者究竟什么最重要呢?有人说腿最重要,脚板底下出新闻。有人说脑子最重要,新闻都是思考出来的。有人说知识最重要,知识就是力量。有人说经验最重要,吃一堑长一智。而我以为,记者的眼光其实是最重要的。

  这眼光,当然不仅仅是指眼睛,更重要的是指一个人的观察事物的能力,一个人的评价标准,以及在某一时刻对某种事物趋势准确预测的能力。只有先看见了、判断了、预测了,才有可能会写出新闻。若没有看见,没有眼光,要么,要么判断失误,就是博士后也无法写出好新闻的。

  这个眼光,不要求把事物看全、看高、看大,而是要看到事物独特的地方,看到事物的那个“不一样”。都是一样的东西肯定难以成为新闻,只有不一样的东西才是好新闻。“不一样的东西”有新鲜感,受众当然喜欢。

  20世纪90年代初,中国大地上曾出现过一种“卖粮难”现象,农民种的粮食根本卖不出去。农民“卖粮难”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,危及国家粮食安全。

  一个大热天,跑了几家粮库,都是看到农民排长队售粮。可去到一个叫长岭乡的地方,却看到农民种的新粮相当走俏,几家单位争着收,且价格一天一个样,节节攀高。一个地方,一边是“卖粮难”,一边是“卖粮贵”,为何有如此大的反差?

  一问才知道原来“卖粮贵”绿于“优质稻”。长岭乡今年首次试种了800亩“湖南软米”,并扩种湘糯、杂交糯1880亩,均获得好收成。这些优质米省内外市场非常畅销,是粮食经营部门的抢手货,不贵没有道理。

  同样是种粮,因为长岭乡和别的地方这年种的不一样,结果卖粮的境况也就大不一样了。这个“不一样”,对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品种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,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。

  抓住这个“不一样”,记者迅速写出一篇非常实在的特写《长岭乡,优质稻走俏》,不仅本报加编者按发了头条,还被省报发在了报眼。于“卖粮难”中发现“卖粮贵”,仅仅因为抓住了一个“不一样”,新闻写出来就是“不一样”。

  有人说新闻是一门关于发现的学问,有发现才会有新闻,没有发现新闻无从谈起。做记者需要十八般武艺,更需要一双慧眼,能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,从一样中发现不一样。

  只有时刻看到那个“不一样”,我们的新闻才会有受众,才会有吸引力。时刻看到那个“不一样”,既是记者的能力表现,同时也是记者的职责所在。

  有这样一个故事:1485年,英王理查三世与亨利伯爵展开决战,此役将决定英国新的得主。结果,国王因战马的第四个马掌少了一颗钉子而“马失前蹄”,导致溃不成军。

  中的国王挥剑长叹:“,我的国家就毁在了这匹马上!”战后,民间传出一首歌谣:少了一枚铁钉,掉了一只马掌。掉了一只马掌,失去一匹战马。失去一匹战马,败了一场战役。败了一场战役,毁了一个王朝。此乃成也细节、败也细节也。

  著名作家孙犁在《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》中说:“古代史家,写一个人物,并不只记述他的成败两方面的大节,也记述他日常生活的细节。”细节决定一部作品或一个人物塑造的成败。细节虽小,却能影响全局。

  在写新闻作品时,尤其在写以现场感见长的新闻特写时,一定要重视细节描写,通过一个一个真实、生动的细节,把人物写活。上世纪90年代,国家可不像现在这么有钱,每年都要开展一次“爱国储蓄月”活动,领导带头把钱存进银行。

  如何做好这方面的报道?选择一个最佳时间节点——“爱国储蓄月”活动的第一天。正巧这一天地委、行署主要领导都参加储蓄。储蓄活动无任何仪式,正常存款,填填单子,数数钱,很简单,如何写却非常关键。

  早到活动现场,留心领导们的,仔细观察,只能从细节上入手,尽量写活每一个主要领导,写出特色来。如写地委,主要写出他对这个活动的高度重视,写道:“上午8时10分,上班的铃声刚刚响过,储蓄点便迎来了第一批客人。”

  再描述他关于“爱国储蓄非常有意义”的一段讲话。行署专员平时说话幽默风趣,则着重写了他与银行工作人员一段对话的情景:“卞专员,你是地农行今天迎来的第一位领导,不知专员存多少钱?”

  营业部主任高兴地问。“我是一个穷专员,今天把家里的3000元家底全部搬来存上。”卞专员一边幽默答话,一边填写存单。“存多长时间呢?”“时间长一些好,既能支授国家建设,又能多得一些利息。”在场的人都被专员的“精打细算”逗乐了。由于有细节、有情景、又有特色,一个简单的储蓄活动终于被写出了新意,并且还写活了。

  把一场普通的知识竞赛,与风起云涌的奥运会联系起来,无疑是新闻的一大亮点。以奥运会吊起读者的胃口,点燃读者的阅读,不失为一个好办法。

  记者常常有这样的困惑:被派去采访,却发现这新闻原是一件很小的事,或是一件很平常的事,是写还是不写,写又如何去写,往往非常纠结。有能力的记者一般不怕题材小,借题发挥总能写出好新闻。

  能力弱的记者大多是靠题材吃饭的,题材小了可就害苦他们了,往往两眼抓瞎。地区供销系统举行首届庄稼医生知识抢答赛,说实话并不精彩,许多题目选手们都答不出来,甚至还常常卡壳。

  现场不精彩,不等于新闻不精彩。当时正是巴塞罗那奥运会争金抢银的时刻,由奥运会引出了知识抢答赛。写抢答赛现场,把参赛选手当作奥运选手一样写,写他们的表情,写他们的紧张,写他们的失误,写他们的机智,同时也写他们的感慨。

  这不,一篇有情有景、有声有色的现场短新闻《为了大地的丰收》很快就写了出来,并还被省报头版采用了。

  一般比较重要的会议,除了主题报告之外,都会安排一定时间的讨论。讨论些什么呢?当然是围绕主题报告谈认识、谈感受、谈打算、谈落实。会议开得好不好,讨论很重要。因此,对于会议讨论的报道,常见于报端的就是“讨论”。

  讨论是一种边缘性文体,一种杂交文体,有些像消息,但比消息要生动一些;有些像通讯,但比通讯又呆板一些;有些像特写,但显然又比特写杂乱了一些。有人把它写得很像消息,有人把它写得很像通讯,似乎都没有错。

  推荐把她作“准特写”来写,尽量写得现场感稍强一些,结构新颖一些。然而囿于内容的需要,讨论不可能有太多的描写、议论和抒情,讨论讲话也只能一是一、二是二,容不得虚构和浪漫,你再怎么努力写,写来写去也还是一篇会议稿。

  采写讨论,有三点比较重要:一是不能偷懒。记者必须全程守候会场,仔细观察,认真倾听,做好记录;二是胸有主题。报道者要首先领会好会议的基本,知道该记什么、该写什么;三是善于捕捉。

  捕捉的神态和精彩发言,捕捉新的信息、新的动态,能够从每一个人的高谈阔论中拎出最精彩的几句话。讨论说到底其实就是一门组合的艺术,会议讨论有长有短,发言者有多有少,你能从会海中淘出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和发言,并能把她巧妙地组合起来,这就是你要做的全部工作了。

  新闻特写是新闻的一支轻骑兵,是介于消息与通讯之间的一种写作体裁。它往往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、最富有表现力的片断,通过多种表现手法,对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,使其产生立体感,从而更加集中、更加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。

  新闻特写贵在“特”,其写作以“特”见长,要求抓特点、抓特色、抓特别之处,着重选准富有典型意义的一个片断、一个场面、一个情节、一个镜头,加以特写镜头式的“放大”,内容集中于一点,描写着力于细节,事件呈现于现场,给人以如临如境、如闻其声的美妙感觉。

  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,新闻特写在版面上常常被加以突出处理,或加粗标题字体,或围花边,特别引人瞩目。对于重要领导人的活动,在抓好综合消息的同时,不妨留一个心眼,瞅准机会逮上一条活蹦乱跳的新闻特写。

  例如省长考察工作,当群众歌咏会帷幕即将拉开之时,已舟车劳顿几天的省长竟准时走了进来,并带头鼓掌。省长看节目时肯定不能多说话,但省长一直颌首微笑、不时用手打着节拍、不时赞赏几句的情景,被记者观察到了。

  出席群众歌咏会,这完全是省长考察之外的一个“小插曲”,可以报道,也可以不报道。但这样的“小插曲”非常难得,弃之实在太可惜,并且有场面、有情景、有语言、有气氛,更有意义,稍许着墨几句,就是一篇精彩的新闻特写。

  在有特点、有特色、有特别之处的场合和地方,记者一定要瞄准新闻特写,敢于出手。要知道,一篇好的新闻特写,往往胜过10篇平庸的“本报讯”。

  推荐:

  

读完这篇文章后,您心情如何?
0
0
0
0
0
0
0
0
本文网址: